邯郸武安新闻>>武安民生关注

38年16本日记 武安耄耋老人的长寿秘诀

2018-06-11 10:37:16 来源:新武安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刷微信、发微博、写电子邮件,电子信息时代,人们习惯了这些操作,已经很少有人坚持写日记了。但武安市一位八旬老人从40多岁起坚持写日记直到今天,如今已有16个厚厚的大日记本。从最初的写几十字到现在的写几百字,粗略计算,孔老已写了有近百万字的日记。

这位老人就是87岁的孔祥琪,高龄的他依然耳不聋眼不花,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只是腿脚有些不便。他说:“这都是坚持记日记的功劳。”

大多数人都会写日记,能坚持一辈子却实属不多,孔老便是之一。从49岁开始,孔老每天坚持写日记,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生活琐事都被他浓缩记录在了16大本日记本里。

“到现在写日记的习惯已有38个年头,我家老头从没间断过。”孔祥琪的老伴儿在一旁插话。

一张小小的方桌,一个黑皮笔记本,一支笔。每天晚上,孔祥琪都会端坐在阳台窗前的桌子前,整理自己的思绪,一笔一划地写下当天的日记,这个场景他保持了近40年,已成为一个不可动摇的生活习惯。有啥苦事、乐事、对事、错事都写下来,心里有苦闷写出来就都被消化掉了,不堆在心里,所以孔祥琪说,他心里总是安安静静的。

记者采访的当天,老人正在翻阅以前的日记。“浇了浇小葱和韭菜,移了西葫芦苗,移了4个畦子,午后两点看了看,没有卷叶,效果很好。”孔老在日记中写到。

“这是我的第一个日记本,1980年5月1日,我开始记日记,那时候在良种厂每天种菜,和土地打交道,日子过得很踏实。”孔祥琪翻着泛黄的纸张,思绪回到从前。

从国家大事到家庭琐事,从工作、学习到气候、收入,几乎覆盖了生活的各个层面。在老人看来,日记不仅记录下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还能让他思维活跃,是一种难得的养生方式。而从他积累的多册日记中,我们也可以窥见40年来武安的变化和发展。

“我什么都记,日记内容包罗万象,大到国家的各项政策,小到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小事,无论多累、多晚都写,写完了心里才顺畅,才能踏踏实实地睡觉。可以说,这十多本日记里面藏着我的后半生。”孔祥琪翻阅着日记本说。

翻开孔祥琪的日记,密密麻麻却工工整整。仔细翻阅,记者发现,生活中的花草树木、生活中的大事小情、每天的所见所闻,以及身边的点滴变化、城市的发展变迁等,这些都是老人日记的来源。这些被老人称为“眼皮子底下的事情”却让人能窥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979年,全国粮食产量33221.5万吨,全国年平均工资705元,全国人口9.7092亿……”

“60岁退休了,但我又发挥余热,进了司法局成立的律师事务所,为此,我专门购买了法律方面的书籍,《婚姻法》、《继承法》、《民法》……我都仔细研读学习,能帮忙给人代写法律文书……”

“从电视新闻上看到中国经常援助别国,我十分感慨,想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国家很穷,经常要接受援助,如今,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了,我们生活的年代真幸福……”

翻过一页页日记,那些历史的画卷逐渐在眼前展开。

“写日记最简单,也最难,难的就是坚持,每天不一定写多少,但是每天必须写。写日记已经是习惯了,离不开了。我一定要把我的日记坚持写下去。”孔祥琪说,近40年的日记本是他多年以来积累起来的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他没事时就翻看自己的日记,很多东西都记忆犹新。

“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这些在点滴变化中都能窥见,我一定要记录下来,留给后人。讲给年轻人听,希望他们能从中受益,珍惜现如今的生活。这也是我写日记的另一个目的。”孔祥琪说。(万彩霞)

责任编辑:董源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