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武安新闻>>武安科教文卫>>

【武安文化人】杨新民:武安民间文化的忠实传承者

2018-11-27 09:12:54 来源:新武安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杨新民,一个在武安民间文化领域不可不提的名字,他致力于民间文学创作20余载,担任武安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15年,搜集整理武安民间文化,为保护和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杨新民,笔名阳辛,酷爱民间文学艺术,自1986年开始创作,共在全国十几家民间文学杂志发表作品400多篇,累计200多万字。其中,《夫妻故事系列》获得河北第五届文艺振兴奖和邯郸市第三届文艺振兴奖。出版的书包括《晴天豪侠奇缘记》和《大吏英才真情路录》等。

“一直以来就很喜欢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文化站工作,有幸发现和采访了十多位民间老人,他们都是‘故事篓子’,他们讲的民间故事奠定了我创作的基础,给了我创作的灵感。通过搜集、整理这些故事,为我的民间文学作品故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没有这些故事就没有我以后的创作。”65岁的杨新民对记者说。

著名作家毛毛曾对他的作品做过高度评价:“我最喜欢的作者是阳辛、王军杰……等人的作品,因为他们的作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我不奢望自己的作品能有多大影响,只要大家喜欢读就行。”杨新民腼腆地说。

诗词讲座

说到杨新民的民间故事,河北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邯郸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杜学德这样评价它:讲的都是老百姓的故事,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篇篇故事主题鲜明,催人上进,可以说是民间生活的教科书。

的确,在杨新民的书中,塑造了琳琅满目的民间人物形象,有清正廉明的大吏,有行侠仗义的豪杰,有铮铮铁骨的硬汉,有勤劳善良的贤妇,更有聪明俊美、贞于爱情的农家少女,个个形象生动,朴实可亲。

直到2006年,杨新民才暂停创作,加入到保护和抢救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早在2003年,我市文联组织成立了“民间文艺家协会”,杨新民任主席,同时也是专业作家。协会的宗旨是:抢救、保护文化遗产,整理、传承民间艺术。

直到去年底,杨新民才卸任武安民间文化协会主席的职务,在他担任协会主席的15年里,协会会员发展到300多人。协会主办的杂志——《武安民间文化》,到2017年底,共出了会刊29期,平均每年2期。杨新民以杂志为平台,撰写了大量武安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东西。

2010年冬天,杨新民主编出版了大型图片集《李裕东摄影作品选》。李裕东,是武安最早的新闻摄影家,从1966年开始到1992年,这段时间的新闻图片在他这里都能找到。“我们把这本书出出来,为保存武安的这段历史做了点事。”杨新民介绍了他在保护和抢救武安民间文化遗产方面所做的一些努力。

此外,杨新民还编辑出版了《一代书豪邵富训》书法集,主编的《武安民间文化》《魅力武安》系列丛书的历史文化卷、武安民俗系列之《武安民俗·岁时节日》《武安民俗·人生礼仪》都已相继出版。截至目前,由他主编的民间文化书籍已有近20本。

搜集整理和编写这些书籍,十分耗费精力和时间。大概30万字的《武安手工业》,杨新民陆陆续续整理了10来年,目前还没有出版。

“我很喜欢研究武安的民间文化,所以做这件事并不觉得有多苦。再者能为武安留下一笔财富,为老百姓留点文化遗产,如果这些都消失了,那就太可惜啦。”杨新民说。

2016年,杨新民创办了公众号“武安人文”,每天不间断推送关于武安民间故事的文章,至今已推送近千篇。通过新媒体的平台,更快捷地传播武安民间文化。

卸任民协主席职务后,杨新民一年来也没闲着。他注册了一家文化公司,和好友武安诗词楹联协会名誉主席郝锦琦共同办了一个公益诗词讲座班,每周六下午,免费为诗词爱好者讲授诗词常识。目前,讲座班里已有二十多名经常参与活动的成员。

从单纯的爱好到创作,再到用实际行动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杨新民做到了一些人无法做到的,成了武安民间文化的忠实传承者。(万彩霞)

责任编辑:董源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