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武安新闻>>武安科教文卫>>

武安古稀老人笔耕不辍 创作近百万字文学历史作品

2018-12-17 10:41:00 来源:新武安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50多万字的两部长篇小说《爱情的归宿》和《老少爷们儿》,10万字、挖掘整理徘徊镇历史文化的《千年古镇拾遗》,22万字的自传《借我一路》,还有10万字的《武安民间故事(笑话/幽默)》……这是武安市徘徊镇徘徊村人左根川工作之余的毕生心血,这组沉甸甸的数字是他对文学创作执着追求的见证。

今年73岁的左根川曾当过老师,在企业干过,一生酷爱写作。“工作期间,我虽然爱写点东西,但因为属于自己的时间少,所以写得很少。”左根川介绍说。2012年,他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爱情的归宿》出版。其实早在1973年,左根川还在冶陶任教时就开始谋划写小说了。两年后,他开始执笔创作。写了15章后,左根川又被调到武安市二铁厂工作,因为工作繁忙,他断断续续地又写了7章。直到2009年,真正离开工作岗位后,左根川才静下心来,用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爱情的归宿》初稿。

手写稿子完成后,为了把手写文字变成电子版,2011年,60多岁的左根川主动学习电脑打字,并不厌其烦地请教邻居赵益强。“左老师特别好学。为了熟练掌握打字,他总是熬夜练习,经常是凌晨3点多了还坐在电脑旁。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特别打动我,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赵益强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18万字的手稿,左根川用3个月的时间终于打完了。当他拿着稿子给他的学生常贺生(时任武安市作协副主席)看时,常贺生激动之余,建议他出版发行。于是,2012年,时任武安市作协主席的李永强为左根川的《爱情的归宿》一书写了序——《人间最美是真情》,并召开了研讨会,大家一致称赞它是我市多年来长篇小说的优秀代表。

受到鼓舞的左根川,后来又相继出版了《千年古镇拾遗》《老少爷们儿》《武安民间故事·笑话/幽默》以及《爱情的归宿》升级版《喋血坟茔》和《借我一路》等书籍,其中有他完全自费出版的,也有他的学生赞助或是筹集资金出版的。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他出版的“武安历史文化丛书·徘徊镇”《千年古镇拾遗》。“这是一部记载徘徊镇7500多年历史的书籍,耗费了我6年的心血。”左根川说。从小,左根川的父亲就给他讲述了许多关于徘徊村史的传说,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好奇的种子。左根川决定搜集整理村史文化,把它们记载下来。

6年多时间里,左根川走访了村中100多位老者,并翻山越岭,爬沟过壑,钻古墓查墓志,找坟头录碑文,他的衣服和裤子被树枝刮破了一件又一件。同时,他还翻阅大量文史资料,如《武安县志》《武安教育志》《武安地名志》等等。左根川总是白天出去搜集资料,晚上伏案写稿。外出搜集资料时,他总是带着一个卡片相机,把找到的古迹、碑文、墓志拍下来,以便往书中插图。为求证李某家祖上开铺子的事情,他把电话打到了李家后人所在的美国。通过积极奔走,他筹集资金2万元出版了150本书。整个过程中,他仅电话费就花费1000多元。

“有人说我是‘傻子’,吃饱了撑的,又搭功夫又搭钱,图啥呢?后来,当看到《千年古镇拾遗》一书出版后,这些人的话就变了,称赞说‘没有你整理,后人谁知道徘徊村有这么多的文物古迹?你为咱徘徊立了一大功!’这些人都冲我竖起了大拇指。”左根川说。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左根川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他每天出门口袋里总是装着几张纸和一支笔。每当听到别人说到某句话或者自己突然想起来一件事,赶紧用笔记下来。在他的电脑里,已经完成7万多字的武安民间谚语、歇后语的文字整理。“明年我打算出一本《武安民间谚语集》。”左根川指着电脑里的文稿坚定地说。(万彩霞)

责任编辑:董源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