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武安新闻>>武安新闻排行榜>>

看武安废弃矿山的“美丽蜕变”

2019-03-19 16:49:07 来源:新武安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初春时节,淑村镇矿山整治修复区内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花砖砌筑的梯田里是新覆的松软的黄土,新栽下的松、柏等树苗在春风里摇曳。工人们忙碌着,修筑游园、平整土地、栽树、浇水……露天矿山治理公园已经初具规模,曾经的废弃矿山正在实现“美丽蜕变”。而这只是我市矿山整治修复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我市境内资源丰富,尤以煤铁为最。上世纪90年代末,在采矿业发展最鼎盛时期,各类矿井共有3000多口。国有和个体矿山企业的迅猛发展,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的规划,国有矿山企业的大规模开采,个体企业的盲目乱采滥挖,对矿区地质、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据调查统计,全市因采矿造成的废渣尾矿压占、植被破坏、土地塌陷面积近10万亩,对矿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恢复矿区地质生态环境、治理地质灾害,还青山绿水,不仅成为了矿区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成为武安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多措并举推进综合治理,根据各矿区的实际情况,本着“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分批实施、逐步推广”的思路,先后启动南新庄、后山、矿山、燕山、青兰高速沿线等50多个治理项目,探索出了各具特色且成效显著的治理方式。

关键词:国家级露天矿山治理公园


层层梯田顺势而造,高低错落着向远处延伸。一行行整齐的树苗带来无限生机,打造石阶、凉亭等景观,修建观摩路线……淑村镇区域兆华、通方、金葫芦等7个集中连片矿区昔日支离破碎的山体正在“美丽蜕变”,国家级露天矿山治理公园呼之欲出。

按照“生态建设、典范治理”的治理方式,我市将淑村镇集中连片的露天矿山治理区整合为一片区域,聘请有资质的单位高标设计,不断提升治理标准。露天开采矿区中能开发成耕地的,采取取土垫地、砌筑梯田的方式,大面积恢复治理成耕地,促进占补平衡,为全市发展提供更多建设用地指标。

不能满足复垦条件的地块,按照地形地势高标设计,不断提升绿化美化方案,规划设计观景路线、景观平台、公园游园、标志景观,并赋予各治理区以文化底蕴,将废渣乱堆、沟壑纵横、粉尘乱飞的废弃矿区治理成景色优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底蕴芬芳的旅游景区,打造成国家级露天矿山治理公园,为其他矿区环境治理提供“武安模式”。

同时,发展旅游项目,建成集种植、养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矿山环境保护区。截至目前,白沙、南阳坡、流泉口(孔庆贵、金林)已基本完成治理,准备补栽高大乔木和大冠树种,继续提升。兆华、通方、兴龙、金葫芦正在进行再提升,实现景观化治理。

关键词:农业生态循环新区


站在西寺庄乡中寨村北燕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区现场,小广场上柳树吐嫩芽,中型蓄水池里碧波荡漾,远处平整肥沃的层层梯田已经翻耕,只待播种……看到眼前的一切,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布满废矿井、沟壑纵横、一片荒芜的废矿区。

燕山铁矿区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堪称我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亮点。该矿山经过长达20年的连续开采,形成了大面积沉陷区,地表裂缝长达数百米,最宽处达2.2米,堆积的矿渣达58万多立方米。该项目通过科学整治,累计完成土地修复710余亩,用于耕种小麦、玉米等作物,山坡地可种植核桃、苹果等果树。玉米秸秆通过青储作为饲料饲养肉牛2000余头。肉牛的粪便直接用于沼气池,产生沼气1000多方,供近千户村民的生活用气。沼液、沼渣还原到治理和恢复的土地,增加土地肥力,整体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走出了一条生态循环的发展之路。曾经的废弃矿山变成了满眼碧绿、鸟语花香、瓜果飘香的“世外桃源”。

关键词:宜林则林,宜农则农


实践出真知,探索无止境。除了淑村区域打造的国家级露天矿山治理公园、燕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区趟出的生态循环之路,我市本着“宜林则林、宜农则农”的原则,摸索出一系列各具特色又成果显著的治理模式。

在西石门铁矿治理工作中,立足该矿开采时间长、规模大、强度高、紧邻河道的特点,利用大量废弃矿渣对土地进行平整覆土,修复土地压占、裂缝、塌陷问题,增加可耕种土地面积,消除了河道阻塞的安全隐患,确保汛期行洪通畅,保障了周边村民的住房和生命安全。西石门铁矿通过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共同建设的方式,对旧矿进行了生态恢复和综合整治,建成了集休闲、观光、文化于一体的矿山公园,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矿山公园”,全称为“河北武安西石门铁矿国家矿山公园”。工程历经3年,累计投资1.01亿元,利用尾砂造田1050亩,植树50.2万株,绿化荒山3800亩,筑坝2400米。整个公园占地总面积6.5平方公里,设有矿业遗迹观察区、地质环境治理成果区、生态养殖区和博物馆区。而采取相同治理方式的,还有上团城乡的大北庄、小北庄等原露天采石矿区。

由于采矿造成了废矿渣、废矿井、塌陷坑、地裂缝,致使大片农田被占、自然植被破坏、土地荒废。面对这种情况,西寺庄乡的小汪村、常寨村在治理过程中,通过对该矿区耕地平整复垦、成方连片,耕作条件大幅度提高。目前,累计恢复土地123亩,筑护村坝4100余米,植树5000多棵,清理废矿渣10万余方,实现了该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据统计,2018年,结合矿山深度整治任务,我市对全市38处露天矿山和关闭取缔矿山开展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已按要求完成任务。同时,对11个持证露天矿山制定生态环境恢复方案,监督其按方案进行施工,建设绿色矿山,实现了边开采边治理。2018年上级下达的49处矿山深度整治任务,已基本完成,正在抓紧扫尾提升,争取早日通过验收。其中淑村镇的4处集中露天矿山,按规划打造国家级示范精品工程,已初具规模。

2018年,全市投入财政、社会资金约7000万元,平整场地2300亩,种植树木30万棵。2019年21处治理任务也已完成规划设计,正在有序推进。(文字:李翠平 牛纪中 摄影:李翠平 王锴 周航)

责任编辑:董源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